中華民國健行登山會 -- 山與生命的對話.吳夏雄
正在加載......
中華民國健行登山會
進階搜尋
X
 
會員帳號 :
會員密碼 :
忘記密碼    加入會員

山與生命的對話.吳夏雄

 

山與生命的對話

 

吳夏雄

 

編按,本文為民國88年到90年,本會承辦體委會一十二個梯次高山嚮導研習會,講師吳夏雄先生講稿。

 

用「心」登山,由登山體會『人生哲理』


愛爬山的人,都喜愛大自然那份寬大包容的胸懷,永遠敞開雙臂迎人的雅量,自然也學習了山的包容、雅量,這正是待人處事應有的修養。


國內登山運動已漸趨普遍,登山人口也逐漸增加,過去以冒險挑戰性質的登山型態也漸轉為以休閒健身為目的的登山型態。但為何而登山?登山有何好處?登山有何附加效益?這些問題常迴蕩於山友腦中;有人說「因為山在那裡,所以去登山」,這答案太玄了;更有人說「為了登山而登山」,那等於沒有答案。當然,每個人登山的目的不盡相同,其收穫當然也就不同了。有人為了健身而登山,活動結束他感覺筋骨舒暢、身心愉悅;有人為了攝影、繪畫、找靈感寫作,一趟山中行,他會有豐富的創作;更有人為了創造紀錄、挑戰人生,從山上凱旋歸來,在他的登山日記又增加了洋洋幾十篇,對他的人生記錄更添增了難以忘懷的回憶。


個人從事登山活動前後也將近40年的歲月,當然從年輕時代到壯年時期,更邁向老年時光;雖不敢說爬過的山比設計過的房子還多,但每一次登山,總會像設計一棟建築物一樣的用心計劃,用心享受登山的樂趣,更會用心的去體會登山帶給我的人生哲理啟示。當我從事自己的事業時,常以登山的靈感啟發內心的思維,更以登山體會到的人生哲理融入我的事業中。


每接到一件建築設計案,我就像準備去登一座山的心情,開始收集相關資料,研究別人的登山記錄一樣,從地形、地質、水文、氣候、日照、風向等自然條件去瞭解建築基地之大環境;更像登山活動一樣依參與活動成員個人之體能、健康、心態、目的之不同而設計各種行程及活動的內容,而建築設計也要依使用者的需求、生活習性、特質而設計不一樣的空間環境與造型。建築物的施工過程更像展開登山活動的過程一樣,按著原先設計好的行程、活動內容去進行,而萬一有了天候或地形或人為條件的變化,就應果斷地做變更設計,以求最安全、最可靠的應變。當建築物快完成前是整個施工過程中最難的時段,要做最後的裝飾工作,其色彩的選擇、其造型的決定、其材料的選定,都是困擾著業主及施工者;就像登山過程中快要登頂之前的那段路程,是最陡峭、最危險的時刻,也是對一個登山者最大考驗的時候,但只要忍住氣,堅強一點,突破這個瓶頸,就能享受登頂的喜悅與滿足。而建築工程完成了最後裝飾工程,一棟華麗的房子就展現在眼前,你也一樣可以享受那份喜悅與滿足。


有些人爬上最高峰時,如君臨天下,不可一世,大地萬物皆在我腳下,內心飄飄然,還陶醉在登頂的喜悅,他已經忘卻了下山的路還有多少斷崖、多少崎嶇、多少危機,更忘記天已黑了,只忘情的欣賞天邊浪漫的彩霞,結果常因此而造成了遺憾與意外。同樣的有些人在事業達到巔峰時,就忘記了是如何苦過來,是如何打拼過來,只知道去享受甜美的碩果,沈浸在成功的喜悅中,這樣的事業可能將不知如何收場。因此我常以「登峰造極固可喜,全身而退更可貴」的座右銘,時時的警惕自己;不管在登山,不管是事業,都經常以這樣的心境,謙卑、謹慎、惜福 的心情去享受登峰造極的喜悅!


愛爬山的人,都喜愛大自然那份寬大包容的胸懷,永遠敞開雙臂迎人的雅量,山就是這樣的個性,它永遠在那兒,隨時歡迎你的攀爬,而且是那麼的寬容大量;所以愛山的人,自然也學習了山的包容、雅量,這也正是待人處事應有的修養。登山不但讓我們學習了自然的偉大,更讓我們體會了人生哲理。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