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健行登山會 -- 自然生態與登山活動 <呂理昌>
正在加載......
中華民國健行登山會
進階搜尋
X
 
會員帳號 :
會員密碼 :
忘記密碼    加入會員

自然生態與登山活動 <呂理昌>

自然生態與登山活動


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保育研究課


呂理昌


台灣在秦漢以前稱為瀛洲,也是傳說中的蓬萊仙島,至16世紀葡萄牙人航經北海岸遇到一片鬱鬱茂密的森林與樂土,稱為〝福爾摩莎〞─美麗之島,福爾摩莎在世界的各種自然與人文生態皆極具特色,也具有豐富的資源與美麗的、自然的景觀,更是第四紀冰河期物種的停靠站與野生動物的樂園。

世界最大的陸地板塊-歐亞板塊,及最大的海洋板塊前分裂的菲律賓板塊漂移衝撞,形成我們的台灣。台東縱谷是兩個板塊的交界線,兩邊因造山運動的皺摺,形成了系列的台灣脊樑山脈,三仟公尺以上的高山就達258座以上,陡升最高的玉山山脈,玉山主峰達3952公尺,現今每年尚增高約0.6公分以上,也不斷的受到風雪的侵蝕。玉山山脈包含主峰、東峰、南峰、西峰…等十一個山峰形成十字架狀的脊嶺,以一千餘萬年的板岩為主,隔著東埔山、塔塔加鞍部形成的破碎帶,接連著在玉山陡升過程中,可能距玉山邊滑落的阿里山山脈,阿里山山脈,主要由砂頁岩形成,約有二百萬年;經玉山北稜至八通關草原,就連結了八通關山、大水窟山,馬博拉斯山及中央山脈最高峰秀姑巒山脊樑山脈,也即玉山塊山與中央山塊交界擠壓處在八通關鞍部的金門峒大斷崖,現今每年尚不斷的崩坍,也可能讓荖濃溪的水源為陳有蘭溪襲奪過去;中央山脈地質包括有數千萬年至一億餘年的片岩、片麻岩或大理岩等;中央山脈南延伸至屏東恒春的山地,北延伸至埔里盆地,埔里以北就屬於北部的脊樑山脈-雪山山脈,包括有台灣第二高峰的雪山及大霸尖山等群峰,雪山山脈北可延伸至三貂角,隔著台北盆地,又有因板塊伸張使地層陷落,於70萬~20萬年前大量岩漿噴發,形成的大老火山群,包括海拔1120尺的大屯山主峰及大屯山、竹子山、磺嘴山、小觀音山等皆是由安山岩或火山碎屑岩構成的錐狀或鐘狀火山,目前尚存有許多後火山活動的噴氣現象,也形成許多的溫泉;台東縱谷的東側屬於海洋板塊的東海岸山脈,也即板塊運動造就了台灣高山、溪谷、丘陵、平原等多樣化的地貌,也形成多樣化極具特色“生態島嶼”。

台灣隆起的高山,阻擋了由海面帶來冷暖氣流,形成了台灣中海拔霧林帶,由於海拔及四季溫度的變化,故常可看到山嵐、彩虹、夕照、雲瀑、霜雪、霧淞、雨露等氣象萬千的美景,霧氣碰到冷空氣形成降雨,使台灣具有平均年雨量達2500公釐以上,北部地區甚至可達5000公釐以上,由於破碎的地層容易形成肥厚土壤,加上豐沛的降水及四季如春的氣溫也蘊育了多樣化的植披風貌,從熱帶、亞熱帶、溫帶、寒帶等隨著不同海拔分布,也蘊育了海岸林、熱帶雨林、闊葉林、針闊葉混合林、針葉林、矮盤灌叢及高山草本植物帶等,包括有檜木林,松林、鐵杉林、冷杉林等重要的植被帶,使北半球重要植披生態體系濃縮於台灣的平原至高山地帶,也保留了許多冰河孓遺的植物種類。台灣的高導纖管束植物就達四千餘種,單:蕨類植物就達六、七百種以上,北美洲也只有五百餘種,其中台灣特有種就達四分之一以上,加上台灣是地球北區西伯利亞及喜馬拉雅等山系生物地理區系及南區南洋群島等生物地理區系的交會帶,也是地球海洋洋流的親潮與黑潮交會帶,也常在冷、暖氣團的交流帶,加上高山林立的環境,形成台灣多樣化動物的棲息環境,有各種平原、沼澤、海洋、海岸、丘陵、山地、高山湖泊、溪流、瀑布等,除構成美麗多樣化的景觀外,也是野生動物的樂園,許多第四紀冰河期的野生物種退縮保留在台灣的高山溪流湖泊如櫻花鉤吻鮭、碗豆蜆、山椒魚等。台灣的淡水魚約有160種,與兩棲類達34種,爬蟲類包括海洋有90種,鳥類有450種以上,陸生哺乳動物有63種,海洋哺乳動物有32種,昆蟲已命名有一萬八千種,未命名可能達五萬種以上,海洋魚類也有二千五百種以上,陸、海貝類可能達一千五百種以上,其中有極高的比例為台灣特有種,可見台灣因棲地的多樣性,所蘊育的動物多樣性。

由於台灣具有適宜的氣候,豐沛的雨量,肥沃的土壤及多樣性的植被棲地與野生動物的樂園,一萬餘年前冰河期過後,氣候暖化就極適合人類居住處所,故台灣新石器時代的大坌坑文化早在七千餘年前已經有先民在此居住生存,它也是台灣及世界南島語族新石器時代人類的祖先發源地。以台北盆地來講,歷經六千餘年前的繩紋陶文化,四千餘年前的圓山文化,三千年前的芝山岩文化,二千年前的植物園文化及一千八百年前的十三行文化,還有後續的凱達格蘭人的平埔文化,這些祖先們利用這裡的資源與大自然合一,與野生動物共存,至三百年前,郁永河至陽明山採硫時,發現山上還具有許多十人合抱的大樟樹、楠木、藤木等 及許多的彌猴、梅花鹿等野生動物。

台灣具有世界獨特的地質、地形景觀資源、更有許多高山、溪谷、瀑布、各種野生動植物生存其間,早期的原住民與山林合一,登山、採集、狩獵、或尋找祖靈、也透過古道、步道活絡了部落間的往來。山地是它們生存及生活快樂的泉源,他們透過鳥語花香的天堂世界,蘊育了美麗的舞蹈及悅耳的歌聲,將大自然的符號形塑在日常的器物及愛美的自己身上,他們向大自然謙卑的學習,敬畏土地,認為肉體與死去靈魂與這塊土地氣息是共存共榮。

現今台灣這塊土地,高山及各種生態環境不斷的受到摧殘破壞,自然生態不斷的變化,人心像缺乏什麼東西,人不再有與這塊土地臍帶相連的“愛”,登山活動其實是找回這塊土地“愛”的泉源,透過這塊土地的有形的資源與無形的氣場,敞開我們的心胸,讓這塊土地的“氣”流經我們全身,讓乾淨的土地哺育我們的肉體,利用我們的眼、耳、鼻、舌、心識,觀照我們可愛的大地,並返思我們清明的心靈,或許登山活動更可提高我們生命的層次與生存的意義。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