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健行登山會 -- 山野急救處置 - (上)<高偉峰>
正在加載......
中華民國健行登山會
進階搜尋
X
 
會員帳號 :
會員密碼 :
忘記密碼    加入會員

山野急救處置 - (上)<高偉峰>

台北榮民總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 高偉峰

緊急醫療救護系統(EMS)

根據衛生署的統計,自民國56年以來,意外傷害一直是國人十大死因之第三位,更是兒童十大死因之第一位。早期國人對於緊急傷病,常是送到醫療院所才開始處理,自從緊急醫療救護的觀念推廣以來,國人以開始漸漸能意識到現場第一線治療的重要,意即由早期的"送醫急救"觀念(到醫院才開始急救),進步到現在的" 急救送醫"的觀念(先在現場做適當的急救後再送醫),事實上許多現場急救,都只要一些非常簡單的步驟就可完成。所謂"求人不如求己",與其抱怨救護車因塞車而無法立即到達,不如自己學得一些簡單的技能,終身受用無窮。以心肺復甦術為例,根據國外的報告顯示,民眾在學會之後,最可能用到的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的親人。可見學習急救對家庭成員安全的重要性。

在山區野外,由於需要花數小時至數天才能得到醫療救護,遇到急症,若由陸路人力走路或加上救護車運送,加上可能的狀況如遇交通阻塞、道路不良或交通中段,病患的運送可能需更長的時間才能到達可得到最適當的醫療照顧的地方,我們知道救護是整個救災的核心,大家必須了解"運送不等於救護,救災也不等於救護",也就是說任何的救援,若無救護配合,都可能會造成功虧一簣的憾事。由於山區本來就屬於醫療資源缺乏的偏遠地區,平時縱使有救災救援資源,但也是沒有醫療資源,因此強化山友的急救訓練與裝備以自救救人,強化遠距醫療體系,加強空中緊急醫療救護,並配有受過專業訓練的救護人員在機上,對偏遠山區就顯得得格外重要,以筆者拙見,此地的醫療安排可以以下幾乎方面進行

1. 加強山友的急救訓練與裝備

2. 遠距醫療:如有病況可立即用通訊和急診醫師以遠距醫療的方式針對病患的病況及現有

的裝備提供醫療處理建議。

3. 強化空中緊急醫療救護系統:美國歷經韓戰越戰,傷患救活率所以大幅提高,主要關鍵在

於直昇機發揮快速急救,快速後送的功效。

4. 強化地面的緊急醫療救護系統:在天候不良直昇機無法發揮作用時,能有專職單位專業人

員指揮山難救護。

5. 加強山屋的急救裝備。

遠距醫療: 利用電話、網路等傳訊工具,在第一時間得到需要的醫療資訊,或直接經由對話或影像與醫療人員對話或看診。如在山中可直接打電話到急診詢問急症的緊急處理方法,或打電話到毒物中心詢問中毒之緊急處理方式。

EMS緊急醫療救護系統

啟動EMS的條件 --- 檢傷分類

啟動EMS的方法 --- 自動警報系統

遠距醫療

等待救援時的病患處理 --- 穩定病情

檢傷分類

一級狀況:有立即生命危險

1. 心跳或呼吸停止

2. 意識不清或抽搐

3. 呼吸困難

4. 休克嘴唇發白或發紫:

5. 持續胸痛

6. 毒蛇咬傷

二級狀況:無立即生命危險,但延遲處理有致殘廢之危險

1. 骨折

2. 肢體傷害致行動障礙

3. 嚴重頭痛、腹痛、背痛、腰痛

4.開放性傷口

三級狀況

1. 輕微頭痛、腹痛、腹瀉、背痛、腰痛不至影響正常活動者

2. 感冒症狀(請試填高山症指數< 3分者)

3. 輕微擦傷、鈍傷、肌肉酸痛

狀況一、二級考慮直昇機運送.

電話: 空中警察隊 : (02)2719-5593

國軍海鷗部隊 : (02)2737-3395

一、心肺復甦術

心肺復甦術簡稱CPR,可說是現代國民必備的救人技術,。醫學上所說的臨床上死亡是指呼吸、心跳停止,而生物上死亡則是指臨床上死亡4-6分鐘後,腦細胞開始死亡。而CPR也就是在呼吸、、心跳停止時,暫時維持腦、心、肺存活的方法,也是可讓病患起死回生的一項非常重要的技術。

適用對象:可用於任何沒呼吸、沒脈搏的病患。成人CPR步驟:

1. 檢查患者的意識及求救 : 對聲音及痛刺激之反應。若無反應立即求救 (打119),啟動緊急醫療救護系統。

2. A(呼吸道) : 以下巴上提、頭額下斜方式,打開呼吸道。(因意識不清病患,最常見呼吸道的原因,即是自己的舌頭塞住其呼吸道,因此可能只要做下巴上提、頭額下斜的動作,舌頭就不再塞住其呼吸道,您可能就可立即救病人一命。)

3. B(呼吸):檢查呼吸3-5秒(看胸部有無起伏、聽有無鼻息、用面頰感覺有無氣息)。如無呼吸,吹兩口氣。

4. C(循環):檢查頸動脈脈搏5-10秒。如無脈搏,予以心臟按摩。繼續吹兩口氣,心臟按摩15次,循環操作,四個循環後再檢查脈搏。

二、呼吸道阻塞的急救(哈姆立克急救法)

1.呼吸道部分阻塞:此時病患仍可發出聲音

處置:鼓勵病患咳嗽

2. 呼吸道完全阻塞: 此時病患無法發出聲音

處置: 哈姆立克急救法

哈姆立克急救法

A: 一歲以上病患清醒時:站在病患的後方,一手握拳虎口朝內,放在病患肚臍上方,另一手握住該拳,環抱病患,以向內向上的方向施壓,反覆作此動作直到病患恢復,或逐漸不支致意識不清。

B: 一歲以上病患意識不清時:跨坐病患大腿兩側,一手掌跟放在病患肚臍上方,另一手掌置於該手背上,兩手合力向頭側向下壓五下,然後到頭處,看口內是否有異物,如有則掏出,如無則試著吹氣,如氣吹不進去,則繼續重複此動作。

C: 嬰兒(一歲以下)哈姆立克急救法:一手支持嬰兒頭頸,將嬰兒面朝下,置於施救者的大腿上,頭比軀幹低,以另一手掌拍打嬰兒背五下。然後以夾三明治式將嬰兒由施救者兩手間翻轉過來,然後像嬰兒心臟按摩一樣,予以壓胸五下,然後看其口內是否有異物,如有則掏出,如看不到異物不要盲目掏,應試著吹氣,如氣吹不進去,則繼續重複此動作。

三、初步身體評估

‧ 意識及反應:對聲音及痛刺激之反應。若無反應,啟動119系統。

‧ 呼吸道:檢視呼吸道是否通暢?是否有血液或分泌物,將會危害到呼吸?一般在打開呼吸道時要特別注意頸椎是否受傷,如有,則使用改良式下顎上推法,且要將頸部有效的固定。

‧ 呼吸:如病人沒有呼吸的動作,亦或氣弱游絲,則立即人工呼吸。

‧ 如病人能自動呼吸,則估算其呼吸速率。

‧ 循環:

‧ 假如病人無脈搏、無呼吸、無反應,則立即做心肺復甦術。

‧ 檢查病人的血液循環狀況,可由週邊血管的脈動數及其強弱來推算。一般可經由不同的脈動點來預估血壓:

‧ 如摸到橈動脈脈搏,則收縮壓至少有80mmHg。

‧ 如摸到臂動脈或股動脈脈搏,則收縮壓至少有70mmHg。

‧ 如摸到頸動脈脈搏,則收縮壓至少有60mmHg。

‧ 檢查微血管充填時間,其蒼白反應在一至二秒內消失,如時間太久,則表示血液循環不夠。

‧ 評估四肢的活動度。

‧ 主訴:詢問病人及相關人等有關患者不舒服的原因,及叫救護車之理由。例如心肌梗塞病人其主訴可為呼吸困難、胸部緊繃、冒冷汗等。

‧ 生命徵象:其評估之重點包括:脈搏、呼吸、血壓、體溫。

‧ 適度的處置與病情的監控。

四、包紮與固定:

外傷致死的三大高峰期:

第一高峰 → 現場或送醫途中(50%)

第二高峰 → 急診室之急救過程(30%)

第三高峰 → 數日至數週後(20%)

到院前緊急醫療照顧的基本要件

*事故現場的安全維護→為病人及自己

*病患的評估(初步及再次評估)

*病患的診療*病患的包紮 *病患的運送→轉送至有能力處理之最近的醫院

外傷病患的治療原則

*治療病人而非只是包紮傷口

→儘速脫困

→適當固定

感染的保護與預防

→洗手

→戴手套

包紮的基本認知

*分析每種包紮方法的利弊

*各種包紮技巧的熟練使用

*選擇最有效的包紮技巧

*應用身邊有的東西

包紮的目的

*控制出血 → 局部加壓止血

*預防感染

*保護傷口預防進一步損傷

*固定傷口敷料

*保持傷口乾燥

*增進病患舒適

*保暖 →風濕性關節炎使用

*協助矯正畸形 →脫臼 →快速轉送

包紮的原則

*傷口應以清潔或無菌(最佳)的敷料

或取代物品覆蓋\r

*用無菌技術打開敷料

*敷料滲血,勿取走,另加敷料於其上

*蓋住整個傷口

*繃帶勿太緊或太鬆

*避免繃帶與傷口直接接

*維持功能性位置

*露出指(趾)端

*患肢高於心臟,促進靜脈血液回流

*選擇乾燥,清潔,縫邊平整無皺摺之繃帶

*繃帶端摺入,保持整齊

*繃帶包紮

→ 由下往上

→ 由遠心端往近心端觸

*繃帶應比敷料蓋住更大的範圍

*定帶 →結帶

*避免結帶處:

傷口或發炎處

骨突或關節處

肢體內側

易受壓或摩擦處

*詢問病患感覺

→ 麻,痛,發紫,變白

→ 重新包紮

固定的目的

*減少軟組織,肌肉,骨膜的傷害

*防止閉鎖性骨折 ( 開放性骨折

*預防進一步損傷

*減輕疼痛,避免休克

*控制出血,預防腫脹

固定的原則

*除去受傷處衣物,便於觀察

*測量遠端脈搏,預防血循不良

*依身體功能位置,給予適當支托

*清潔傷口再包紮固定

*維持骨折處遠端及近端關節之牽引力

*上夾板時,由遠心端向近心端包紮

*鬆緊合宜

膠布固定

*做為繃帶包紮結帶之用

*固定傷口上的敷料

敷料(覆蓋於傷口上之物品)

*無菌的(Aseptic) ( 沒有任何細菌

*乾性的

◇ 棉墊

◇ 放射線紗布

◇ 眼科紗布

*濕性的 → 耳鼻喉科止血棉

*油性的 → 凡士林紗布

繃帶

*加壓繃帶

*繃帶卷

*石膏繃帶(棉卷)

*三角巾

→ 固定骨折,脫臼

→ 止血帶使用

→ 夾板使用

*網套

夾板

*自體夾板

*硬式夾板

*軟式夾板

*空氣式夾板

*真空式夾板

*充氣式抗休克褲

*牽引式夾板

包紮的方法

*環形包紮法

*急螺旋形包紮法

*緩螺旋形包紮法

*螺旋回反形包紮法

*固定關節包紮法

* 8字肩帶包紮法

*手臂吊帶法

包紮時應注意事項

*取下戒指,預防血循不良引起壞疽

*不能太緊或太鬆

包紮太緊時的徵兆

*包紮部位皮膚變灰色,發疳, 微血管充

填時間大於2秒

*病患抱怨疼痛

*遠端皮膚發冷,刺痛,發麻或感覺消失

*遠端脈搏微弱或消失

包紮太鬆的影響

*傷口可能繼續流血或感染

*骨折移位

頭部傷害

*傷害種類

→腦震盪

→腦挫傷

→顱內出血

→撕裂傷

→穿刺(透)傷

*包紮重點

→ 勿施壓於頭骨

→ 勿阻止腦脊髓液流出

→勿拔除異物

頸部傷害

*包紮重點

→ 頸椎固定

→ 各式頸圈使用

→ 固定於長(短)背板

→ 毛毯應用

軀幹部傷害

*包紮重點

→ 開放性氣胸

目的:氣密性的覆蓋傷口

材料:凡士林紗布,鋁箔紗布、

IV袋,Sufa-Tulle

方法:敷料用膠布三邊貼好, 留下一邊

→ 預防壓力產生所致之張力性氣胸

*腹部內臟露出

目的:控制出血,預防休克、感染

材料:無菌敷料,生理食鹽水、鋁箔或塑

膠紙

方法:不要摸,不要放回腹腔、隔絕污染,

保持濕潤

*肩部脫臼

→ 以健康的手抓緊傷側

→ 以枕頭,三角巾,繃帶固定

*鎖骨骨折

→ 8 字肩帶固定

*肋骨骨折

→ 用三條三角巾或繃帶固定胸部,支持肋

骨(可用夾板、枕頭、毯子支撐骨折處)

◇ 第一條:疼痛處的下方

◇ 第二條:疼痛處的上方

◇ 第三條:病患的下半胸

*髖骨骨折

→ 兩腿間及膝下置枕頭或毛毯

→ 膝蓋彎曲用皮帶,繩子、或繃帶將兩

腳綁在一起

四肢傷害

*骨折的固定

→動作敏捷,輕柔

→評估畸型、,活動度、疼痛情形

→夾板長度:超過兩端關節避免動搖

→夾板與肢體間:加墊軟物襯墊關節、

骨突處

→固定鬆緊合宜:抬高患肢、減輕腫

脹、疼痛

→ 觀察及記錄:腫脹、蒼白、發紺、

刺痛、麻木、微血管、充填時間,

測量遠端脈博

→就地取材:木棍,樹幹,硬紙板,雨傘

,捲取之報紙、雜誌,各式夾板

*肌肉扭傷

→ 包紮

→ 休息

→ 冰敷

→ 抬高

→ 舒適臥位

→ 固定

*手肘骨折

→ 手肘彎曲時:就目前姿勢固定,

可用手臂吊帶或三角巾

→ 手肘伸直時: 腋下夾一軟墊,

夾板固定,躺下,抬高肢體

*手指骨折

→ 固定

◇ 壓舌板

◇ 襯墊的夾板

◇ 鄰近指頭

→ 抬高:預防腫脹

→ 指端露出:觀察血循

*股骨骨折

→ 材料

◇ 二塊木板式夾板

◇ 牽引夾板

◇ 抗休克褲

◇ 軟墊

→ 方法

→ 外側夾板:腋下至腳跟以下

◇ 內側夾板:鼠蹊部至腳跟以下

◇ 膝蓋,足踝處軟墊支托

◇ 下背,膝蓋,足踝處繃帶、

(三角巾)固定

◇ 用另一腿當夾板,中間置軟墊

(枕頭,毛毯)

*斷肢傷口包紮

→ 注意傷者情緒反應

→ 用無菌(乾淨)的乾或微濕紗布(生理

食鹽水)包裹放在第一個塑膠袋中,

外套第二個裝冰塊或冷水之塑膠袋

或容器中,隨傷者一起送醫。

*燒灼傷包紮處理

→ 沖.脫.泡.蓋.送

→ 衣服已黏在皮膚上,不能硬撕下來

◇ 1°燒傷:浸泡於冷水中覆蓋冷紗布

◇ 中、重度燒傷:乾的大塊敷料覆蓋繃

帶鬆鬆的固定→消腫,減輕疼痛

咬傷及螯傷

動物咬傷是很常見的情況,其中大多數只產生輕微的不適,不過,當動物咬傷有大傷口、有毒液進入或會讓病患產生過敏時,情況可能立即會變得很緊急,此時若能正確診斷、迅速治療,常可因此拯救病人的生命,並防止組織永久的傷害。

■蛇咬傷

根據台北榮民總醫院毒藥物諮詢中心的統計,所有動物咬傷中死亡率最高者,即為蛇咬傷,可見其在國內的重要性。

台灣的蛇類約有62種,其中毒蛇有23種,無毒蛇有39種,毒蛇中陸蛇有14種,海蛇有9種, 一般臨床上比較常見,流行病學上比較重要的毒蛇,主要為青竹絲(赤尾鮐)、龜殼花、百步蛇、眼鏡蛇(飯匙倩)、雨傘節、及鎖鍊蛇等六種陸蛇。

一般無毒蛇咬傷,多半較不嚴重,只要視為輕傷治療即可;但如被毒蛇咬傷,則應視為急症,如不緊急處置,則會有生命危險。台灣的毒蛇咬傷雖然主要發生在每年的3-11月,而以7-8月最多,但根據台北榮民總醫院毒藥物諮詢中心的登錄,一年中每一個月份都有毒蛇咬傷的報告。因此,即使在冬天,亦不可排除毒蛇咬傷的可能。

毒蛇咬傷的特癥

典型的毒蛇咬傷會有兩個顯著的毒牙痕,但是沒有看到明顯的毒牙痕,確不能排除毒蛇咬傷的可能性,例如雨傘節咬傷就常常沒有明顯的毒牙痕,而毒牙痕也不一定只有兩個,從一顆到四顆毒牙的毒蛇都有可能發生。當然,如果病患、病患的同伴或EMT能清楚認識毒蛇的長樣,將更可了解是被何種毒蛇咬傷。

一般我們根據毒蛇咬傷所產生的臨床症狀,把蛇毒分為出血性蛇毒及神經性蛇毒,台灣常見的青竹絲、龜殼花、百步蛇的蛇毒即屬於出血性蛇毒;眼鏡蛇、雨傘節則屬於神經性蛇毒,而鎖鍊蛇性則以出血毒為主但亦有神經毒的症狀。

被出血毒毒蛇咬傷,一般會在30分鐘至一小時內產生症狀,但常在被咬五分鐘內,立即會發生嚴重的灼痛,並圍繞毒牙痕中心開始腫脹。常見的症狀除局部的紅、腫、熱、痛、瘀青、皮下出血、或形成水泡外,亦會產生腸胃道出血及血尿等全身性出血現象。

一般而言,神經性蛇毒傷口較少出現明顯的腫痛(如雨傘節咬傷,傷口常不痛,也不腫),但眼鏡蛇咬傷,傷口則常會有明顯的紅、腫、熱、痛。神經毒毒蛇咬傷,常在10~15分鐘內,即會自咬傷處出現麻木的感覺,其後逐漸會產生眼皮下垂、口腔周圍麻木、瞳孔放大、口齒不清、吞嚥困難、肢體麻木(並向近端漸漸擴展)、全身肌肉無力、呼吸困難、甚至呼吸衰竭等症狀。如未予以治療,可在咬傷2~72小時內,漸漸產生昏迷、呼吸肌痲痺而致死亡。如4~6小時以上仍未出現症狀,縱使是真的被毒蛇咬傷(根據報告顯示,約有四分之一的毒蛇咬傷,沒有任何毒液進入人體),其注入的毒液量通常也不會太多。

毒蛇咬傷的現場處理

由於使用對於毒蛇咬傷的現場處理,近年來有很大的改變,以前常使用的傷口切開目前已不建議使用 (因切開傷口,通常無法有效減少毒液吸收,反而會造成高比例的感染機會;同時也會傷到神經或肌腱,造成無法恢復的後果;對於出血性毒蛇咬傷,更可因血液無法凝固,而增加血液的流失) 。對於以前常使用的緊綁止血帶的方法目前已不建議使用(因即使將止血帶緊綁到可阻止動脈血流的緊度,通常也無法有效減少毒液吸收,反而會增加肢體壞死的機會及神經傷害的機會,因此目前建議如果要綁,可用彈性繃帶或褲襪,綁的鬆緊度與一般骨折固定打彈繃相當,大約是可阻止淋巴回流但不會影響靜脈的回流)

目前對於毒蛇咬傷的現場處理原則如下:

1. 穩定生命徵象(神經毒毒蛇咬傷,呼吸衰竭可能很快即發生,如及時予以人工呼

吸,則可能及時挽救病人的生命)

2.將病患移開毒蛇,以防止重覆咬傷(雖然蛇通常跑不遠,但許多病患在抓蛇過程

中,又重覆被蛇咬傷,同時,肢體亂動會增加蛇毒吸收,因此,在只有一人時,重點在觀察毒蛇的顏色及形狀,不要考慮去追打蛇。)

3.保持冷靜, 減少活動

4.除去手環或戒指等束縛物(因肢體腫脹時,束縛物可能不易移除,而可能影響肢體功能)

5.固定傷肢並使之低於心臟,可用彈性繃帶紮於近端,但應不妨礙動、靜脈血流。如有吸允器,咬傷一小時內可使用吸允器直接吸引。

6.不要使用冰敷或止血帶,不要局部切開傷口,不要喝酒不要用不潔的水清洗傷口。

7.儘速送醫(現場處置無法取代醫院治療及抗蛇毒血清的給予,最有效治療毒蛇咬傷的方法即是正確的使用抗蛇毒血清,因此不要因為現場處置而延誤了送醫。縱使病患沒有中毒徵候,也應儘速送醫,因症狀有可能延遲發生)

治療毒蛇咬傷所用的蛇毒血清,目前國內共有四種,包括

1.綜合抗出血毒蛇毒血清(對抗青竹絲、龜殼花咬傷)、

2.綜合抗神經毒蛇毒血清(對抗眼鏡蛇、雨傘節咬傷)、

3.抗百步蛇蛇毒血清、

4.抗鎖鍊蛇蛇毒血清。

一般醫療院所通常只備有第1.2項蛇毒血清,而無3.4項蛇毒血清,如有需要或任何有關毒物的問題,可直接與台北榮民總醫院毒藥物諮詢中心聯絡,電話:(02) 28717121。

■昆蟲咬傷

大多數的昆蟲咬傷,只引起輕度的腫痛,其一般處理原則包括:

1、 用水和肥皂清洗傷口。

2、 用紗布將傷口覆蓋,並阻止病患搔抓傷口。

3、 用冷敷以減少腫脹和癢的感覺,但不要在傷口上直接用冰敷。

但如有以下過敏徵侯時,則應維持其生命現象立即送醫:

1、 咬傷部位有灼痛和癢的感覺。

2、 手掌和腳底發癢。

3、 頸部和腹股溝處發癢。

4、 全身性水腫。

5、 全身有蕁麻疹。

6、 呼吸困難。

7、 噁心、嘔吐、暈倒、休克、昏迷。

◎蜂螫傷

根據台北榮民總醫院毒藥物諮詢中心的統計,所有動物咬傷中發生最頻繁者,即為蜂螫傷。在台灣,曾發生多起虎頭蜂(胡蜂)螫傷致死的事件,經過媒體的報導,格外引人注意。但事實上,蜜蜂和胡蜂都會引起嚴重的過敏及中毒反應,它們和火螞蟻都是屬於膜翅類昆蟲,根據美國的統計昆蟲咬傷中最常引起死亡者即為膜翅類昆蟲,而其他昆蟲則很少造成死亡。

大多數蜂螫傷只產生局部反應,少數會出現嚴重中毒及過敏反應,而早期致死者多半因發生嚴重過敏反應而死,其中大多數發生於前15分鐘之內,而被大蜂、小蜂螫傷,一隻或十隻蜂螫傷,其發生過敏性的機會幾乎沒什麼差別,同時養蜂的人並不會因此而免疫,也同樣會發生過敏,而過敏的症狀通常一次會比一次嚴重。由於蜂螫致過敏性休克死亡多在送達醫院前即發生,因此,在美國建議一般養蜂及郊遊、登山者,最好隨身帶有治療過敏性休克的特別裝備,如Epi-Pen或Ana-Kit (內含治療過敏性休克最重要的藥物--腎上腺素,只要用手輕輕一按,藥物很快即可進入體內)以備不時之需。

蜂藉著尾部的螫針將毒液注入攻擊的動物,胡蜂螫人時螫針不會被拉出,可連續叮人;而蜜蜂螫人時螯針會被拉出留在病人傷口上,同時毒液囊也會被一併拉出,螫針及毒液囊在離開蜜蜂尾部後,仍可繼續抽動達30-60分鐘,不斷地放出毒液,因此,如發現傷口上有刺針,應將其除去,以防止毒液繼續進入體內。除去的方法,可用指甲、刀片或信用卡輕輕的將刺及毒液囊刮除,不要用手去壓擠,以免注入更多的毒液。

蜂螫傷的臨床症狀

蜂螫後,大多數只產生局部反應,少數會出現嚴重中毒及過敏反應,一般可將其症狀分為:

一、局部反應:局部紅、腫、熱、痛或有輕度搔癢。

二、毒性症狀:一般超過十個以上的蜂螯比較會產生毒性症狀,主要有惡心、嘔吐、腹瀉等腸胃道症狀,吞嚥困難、抽搐、神智不清等神經症狀,以及發燒、全身水腫、血壓下降、休克等症狀。

三、過敏反應:只要一隻叮咬,不管大蜂、小蜂螯傷,都可發生嚴重的過敏性休克,一般有過敏體質的人,更容易發生嚴重的過敏性休克。主要症狀包括乾咳、喉嚨或胸部有緊縮的感覺、眼皮浮腫、發癢、全身蕁麻疹、呼吸困難、臉色發白或發青、有快死掉的感覺、血壓下降、昏迷等。其中最常見的是皮膚症狀,經常在蜂螫後2-3分鐘就產生,而致死多半於前15分鐘之內發生。

四、延遲性過敏反應:一般在蜂螫後10-14天產生,可單獨出現,也可先經過一段較輕的急行性過敏反應之後再發生。其主要症狀包括發燒、淋巴結腫大、關節痛、皮膚起疹、頭痛及全身無力等。

預防

預防勝於治療,對蜂螫過敏的症狀,通常一次比一次嚴重,因此對蜂螫過敏的人,應特別小心避免被蜂螫到。預防之道包括:

1.請專業人員除去居家附近的蜂巢

2.戶外不要赤腳或穿脫鞋

3.在戶外避免穿花色或鮮亮的衣服,儘量穿白色、綠色、及土褐色的衣服

4.避免使用香水髮膠等含香料的物品

5.在戶外儘量穿長袖、長褲並戴手套

6.對蜂螫曾嚴重過敏者,應避免除草或採花

7.如遇到蜂群,應保持冷靜,慢慢移動,避免拍打或快速移動,如無法逃離,可就地趴下並用手抱住頭部。

現場治療

一、局部反應的治療:

1.如刺針留在皮膚上,可用指甲、刀片或信用卡輕輕的將刺及毒液囊刮除,不要用手去壓擠,以免注入更多的毒液。

2.用肥皂水或消毒水清洗傷口,並蓋上紗布。

3.用冷敷,以減少腫脹及癢,但不要在傷口上直接用冰敷。

二、毒性反應的治療:

輕度的毒性反應,治療與局部反應的治療相同。如症狀嚴重,則應穩定生命徵候,將螯傷部位放低,並立即送醫。

三、過敏反應的治療:

1.將螫傷部位放低

2.用指甲、刀片或信用卡輕輕的將刺及毒液囊刮除

3.如呼吸困難,給氧氣,必要時給予人工呼吸

4.治療休克,保持溫暖

5.如過敏嚴重,應給予注射腎上腺素

6.傷口及腫脹部位可予以冷敷

7.立即送醫

發表日期:2004-12-08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