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地區登山活動現況
與安全管理之探討
民生報體育戶外新聞中心
休閒組組長 黃德雄
編按,本文為民國88年到90年,本會承辦體委會一十二個梯次高山嚮導研習會,講師黃德雄組長講稿。
摘要
台灣地區目前的登山活動,若與世界上先進國家的潮流來觀察比較,大都是屬於休閒活動的性質,對於所謂的登山活動還沒有明確的定義,也尚未建立整體的教育訓練體系,缺乏產、官、學配合的架構,因此活動方式堪稱花樣百出,其中有許多是以訛傳訛的錯誤觀念,導致山難事件層出不窮,又難以善後,因此加強登山活動的基礎教育與安全管理,實為當務之急。
由於國內尚缺乏完整的登山知識教育訓練制度,大多數從事登山活動者在冬季雪期或是颱風雨季,或者地形較困難的山野地區,如岩石峭壁、危險溪谷,就缺乏預先準備或臨場應對的知識與技術,因此特別容易發生山難事件。
歷年來台灣地區的山難事件,多集中發生於冬季雪期與颱風季節,其實其中大部分的山難事件,都是原本可以避免的小問題,主要原因就是從事登山活動者個人的知識或基礎技術不足,以及主辦單位或社團無法事先做好安全管理,和發生意外事件時,帶隊的領隊或嚮導人員沒有即時做出正確的應變處置所致。
目前台灣地區大部分的登山活動,大都是透過登山社團組隊,而以類似旅行社的運作方式進行,是導致登山活動的知識與技術不受重視,與登山活動品質無法提升的原因,除了要釐清業餘興趣同好活動與專業服務作業的區別外,政府機關對於山野地區的經營管理不善,也是影響登山活動環境品質的因素,除了要求登山活動者遵守安全守則外,經營管理單位要加強對登山活動環境的整建與預防山難宣導作業,及建立緊急救難作業體系,都是責無旁貸的工作。
前言
台灣全島多山,登山健行活動看似容易人人都可以參加,如許多機關團體都曾舉辦過扶老攜幼的萬人登山健行大會,不過認真說來,這類活動都只能算是在近郊山區公路上的散步而已,很少真正行走荒野山徑,但是卻有許多人就因此誤認為所謂登山健行的活動都像這樣,各地的山上也都會有明顯路徑,還有指標可以循行的情形。直到自行組隊上山後,或脫隊落單時,在荒郊野外才發現困難重重,危險的情況是遠超乎想像之外的難以無法應付。
以目前的情況來看,台灣的登山運動若不再注意安全管理的問題,不僅無法跟上國際潮流,而且將在發展上遇到不易突破的瓶頸。許多原本不應該發生的山難與日趨下降的登山活動水準,都是令人擔憂的問題。
一、台灣地區登山活動的現況
台灣有很豐富的山岳活動環境,確實是有發展登山運動並且吸引國內外觀光客的地方,台灣已經有好幾個山岳型的國家公園,也有許多位於山地的森林遊樂區等地,不僅是國內登山活動的熱門去處,也是外國山友嚮往的地方。這些山區的自然生態環境與景觀,都可以達到國際級的水準,但是國內山友在這些山區的活動,不僅距離國際水準尚遠,大部份還缺乏正確的活動觀念,不要說貽笑大方,恐怕連自身的安全都大有問題,至於其他較原始而無人經營管理的荒山野地,問題就更多。
對登山運動的發展,可以從硬體設施、軟體資訊與組織運作等好幾個項目來做評估。台灣的登山運動從日據時代引進發展後,原本就有很好的基礎,台灣光復後繼續發展到現在,愛好者的總人口數已經可以說是相當龐大,登山社團的組織,從早年台北市區內的幾個小型同好團體,擴展到如今全台灣各地都有類似的同好組織織,每年也都會有全台灣區近百個登山社團在聯合舉行聯誼大會師的年度性活動。
表面上看來,目前的登山活動蓬勃發展很熱鬧,但其實是沒有系統化的定位與秩序,社團不分大小,多各行其事,雖然有全國性的山岳協會組織,但是卻缺乏領導全國同好的代表性作為,對其他社團缺乏約束力,本身也因為缺乏教育訓練而沒有建立起應有的領導示範作用。
二、業餘興趣同好活動與專業服務事業的分野
從歐洲阿爾卑斯山區到亞洲喜馬拉雅山區,都早已經有專業的旅行社可以為遊客提供整套登山健行的服務,國內山友出國觀光旅遊也已經有許多人享受過這種服務,並且津津樂道。但是在台灣的登山運動,多年來一直就難以解決業餘興趣同好團體的義務活動與專業服務事業商業化經營的定位的糾葛。
目前台灣的旅行服務業務,都必須由觀光局登記核准的旅行社才能承辦,但是旅行社又無法像業餘的登山社團那樣登記高山嚮導和申請入山許可證,協助有興趣者進入受到入山管制的山區旅行,因此產生了許多矛盾問題,許多登山社團在不知不覺中就做了原本應該是旅行社的服務業務,當然這其中也有人其實就是在做登山旅行的營利性服務,但是其對外使用的是登山社團的名義,而非旅行社公司正式的營利事業體組織,過去雖然也有兩者互助合作承攬業務的例子,但是由於有不公平條件的競爭,而遭到其他旅行社業者檢舉被取締罰款的登山社團也大有人在。
若仔細研究目前登山社團的運作情形,還真的是很像許多旅行社的營業方式,只不過登山社團的活動收費較便宜,或者是領隊嚮導為義務服務,對於活動中食宿服務水準的要求也較低而已。
以最典型的假日登山活動為例,登山社團的活動計畫表一次排定有兩三個月內的行程,每周日又同時有好幾個目的地可供選擇,而值勤嚮導帶著所屬社團的旗幟到集合地點等候自由來集合的同好,有如攬集散客的方式,而且還不見得知道會有多少人和什麼樣的人來參加,即使是多日遠程的活動,也與旅行社作法大同小異。
至於登山社團所安排前往活動目的地路線,有很高比率是重複循環或和其他社團雷同的情形,在某些連續假日的時節,還會出現熱門的擁擠路線來,這種現象在連續假期的遠程高山活動最常見,而這些活動也要租用遊覽車和代訂旅社或山莊,安排交通食宿的作業,如果人數少了不能湊成一團的基本人數,有時還會取消活動的。這些營運方式,其實都與旅行社的業務及運作方式大致相同。
目前登山社團的推展登山運動方式,當然也是歷經多年的演變適應而來,只不過其中為了保持業餘興趣團體的清高特性,一直不願意承認接受正式的專業性服務團體存在,而影響到培養專業人才的發展,也因此惡性循環,讓後來者不易認清登山活動的本質與國際潮流的沿革。
重新對登山活動建立明確的定位,讓偶爾有興趣的人可以由有經驗者帶引,有短暫接觸山林的機會,也給熱心投入的人有發展專業服務事業的方向,並分清業餘活動與專業服務的不同,各自找出發展的目標與互相支援的交集,是未來岳界須要認清並進行適當管理的重點。政府機關在對旅行業與入山證管制的作業方面,也宜有所瞭解。
三、建立登山運動明確的形象以發揮影響力
目前台灣登山運動沒有確立業餘興趣同好活動與專業服務分野的定位,導致登山活動與登山者形象模糊的結果,組織不健全,有心推動正確新觀念者也不易發揮影響力,又缺乏政治界與商業性力量的支持,因此要建立行政制度或改善法規限制都很不容易,登山活動的模式,數十年來也幾乎沒有什麼進展,相關的政府主管單位也缺乏正確概念要怎麼來督導,是很可惜的事情。
目前台灣地區登山運動帶給社會大眾的普遍印象,若不是會有很危險的山難,就是容易聚集人潮輕鬆愉快的萬人散步摸彩大會,再不然就是高官貴人到小山區郊遊,看熱鬧者一大堆的景象,要找到幾個傑出的登山家來當代表性人物典範,還不太容易,更看不到國際級登山探險家像義大利的梅思納或日本的植村直己那樣明星級的榮譽國民了。
登山運動可以包括體育與休閒的領域,目前雖然已經有一些體育學校正在注意登山運動與休閒活動的教育,教育部也開始要重視休閒教育的推展,今後岳界需要的是更積極的參與,聚合有興趣及有專長的同好,以正面的形象,從政策性與法規方面參與推展登山運動,以建設性的擴大參與來代替消極性的個人休閒活動。
四、關於訓練教育與資格檢定的觀念
登山運動發源地歐洲阿爾卑斯山區的國家裏,參加登山健行活動是很普遍的休閒活動,山岳旅行也是很重要的觀光服務事業項目,登山嚮導或登山教練普遍受到尊敬,享有崇高的社會地位,因為在那裏差不多大家都會接觸到山,也懂得山的危險包羅萬象,對於登山活動的安全管理都很重視,要取得登山嚮導或教練的資格,就要接受完整的教育訓練並定期檢測,才能確保合格的一定水準。
目前在台灣地區雖然已有所謂經政府登記合格的高山嚮導,中華民國山岳協會也曾檢定過一批登山指導員,但是目前這些高山嚮導大都只是為了進入山地管制區用來應付辦理入山許可證的手續,其登山知識與技術水準,是否確實達到相對應的要求水準,能否做好安全管理的工作,仍頗值得研究探討。
事實上有關入山管制區的觀念,與其所依據的法條是否恰當,也還是很值得商榷,在出海釣魚都已經可以憑著身分證登記放寬管制的時代,還要嚴防人民親近山林,去內地接觸與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反而是延誤山野生活技能發展,造成人與土地疏離的問題。
多年前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與營建署國家公園管理組都曾擬議建立山岳嚮導制度,但因種種執行上的困難及岳界配合意願不高,仍有待推動中,甚至已建設完成的玉山國家公園原野訓練中心,也因主管單位不瞭解實施登山活動教育有實際的需要,而遭到很大的變更,設在園區外的水里鄉的辦公處,已成為國家公園管理處的辦公室為主,沒有發揮原來計畫中的功能,對相關的教育訓練工作尚未具體落實。
中華民國山岳協會曾經由教育部補助經費,在台北市設置有安全登山訓練中心及教室,開辦以來已經舉辦過幾次講習會,但是其普及性與開班數,都尚未達到原有的目標。這個安全登山訓練中心本來應該可以成為領導全國性的登山技術教育訓練機構,但是由於沒有聘任專職的講師與營運職員,中華山協督導安全登山訓練中心發展業務及推展登山運動仍力有未逮,有待同好繼續努力,否則有關提升登山運動水準,提高登山安全的理想,仍很難實現。
有關登山技術的檢定制度方面,目前岳界最感困擾而難以進行的,就是誰會有資格來擔任測驗的評審者。在誰也不服誰的情況下,其實是可以用集體作業的方式來進行,如中華山協第一次檢定登山指導員時就是以這種方式進行的,已制定而尚未實施的中華山協教練制度也可以用這種辦法辦理,但更重要的是檢定合格之後,還要有整體性的運作體制,與岳界大家的支持,才能發揮指導員與教練的功能,來加強執行登山安全的管理。
目前行政院體育委員會主管高山嚮導員的業務後,委託對登山知識與技術訓練教育工作夙有經驗的中華民國健行登山會,舉辦高山嚮導員講習會,針對實際帶領登山活動的嚮導人員做基層指導者的講習,是實施高山嚮導制度以來,首次由主管單位舉辦的正式講習會,對提高登山活動安全應會有所助益,未來也仍值得繼續推廣。
五、充實資訊軟體累積傳承的經驗
資訊軟體匱乏是目前台灣岳界須要積極改善的大問題,如果沒有從充實資訊內容著手,要推動登山活動只靠口耳相傳,難免經常發生以訛傳訛的結果,缺乏對登山活動安全管理的認知,是根本性的問題。
目前在台灣專門報導登山活動資訊的大型雜誌期刊只有一本,書局中銷售登山專門知識的書也不多見,其中還有大部分是翻譯自外國的材料,而且內容有些過時或不順暢甚至是錯誤的。各登山社團雖然大部份都有印行會刊或活動表,但是在討論、研究山岳知識方面,仍然很少有經常性的進步,有的甚至是互相轉載早已過時而且須要更新部分錯誤的內容,例如有些登山路線的交通狀況已經改變,或者實際里程有誤差,山名、地名不對的,也很少有人會認真求證查對,常常一錯再錯。
有些登山社團的幹部代表,在參加過由政府單位或同好舉行的相關會議之後,會在社團刊物上略做交代,但是大部份的人在是會議結束後也就不了了之,相關的決策或建議事項,沒有順利傳達或執行。資訊流通有限,想要跟上國際潮流的有心人,只有靠個人訂閱外國雜誌、書籍來進修,如果閱讀外文的能力有限,要吸收國際新知就很困難。因此充實登山社團會刊內容或著述專門性的書籍刊物,都須要岳界共同努力。
要加強資訊內容,但是也要有豐富的知識背景來加強閱讀與觀察能力,至於著書立說的表達方法,可以從磨練中改進。但最重要的是登山同好共組的社團要認真照顧社團的成員,促使社團成員對社團組織的支持,這也是社團營運中最重要的一環,如果沒有好的資訊軟體吸引成員的向心力,知識經驗不能承傳,會員的會籍新陳代謝太快,缺乏有經驗的資深會員帶引同好從事登山活動,就會陷入惡性循環的劣境,在從事登山活動時危險叢生,而不知道如何防止或進行有效的適當管理。
充實資訊的目標,就是要普及共識,從基礎教育著手,這也正是目前登山運動無法做好安全管理的盲點之一。大部份登山社團都會重視幹部人員的福利與維繫,但是普通會員差不多都要經歷很長一段盲目摸索的時期,才有機會可能進入幹部階級,或接受訓練研習登山知識。
如果登山社團在招收會員時,不像現在這樣隨時進進出出,能改成以一年一次的依年度招收會員制,並且有成套的訓練教材與課程活動,資訊充實,則推動登山活動有適當的人才,要做好安全管理,將會比現在順利得多。
除了培養閱讀書籍的風氣外,鼓勵岳界同好著書立說,也是提升登山運動水準的重要工作。台灣大學登山社陸續出版的丹大札記、白石傳奇,黃炫星著述的台灣古道,還有李希聖的高山散記等,都是內容豐富的本土性著作讀物,透過經驗資料的傳承,可以減少摸索學習的時間,對於山難事件的檢討報告,更是加強活動安全管理的重要資訊。
台灣發展登山運動,即使不算日據時期的奠基時代,自光復以來也有五十多年了,相關的著述照理說應該有很多才對,如果過去做得不多,將來就要趕快加強。
六、登山活動環境的硬體設備狀況
要做好登山健行同好的活動安全管理,在活動山區相關的安全服務硬體設施就不能不注意,即使沒有國際性的高水準,也要有像樣的基本防護作用。
目前台灣山區的登山健行活動服務設施,包括山莊的食宿、步道路線、指標地圖、水源取捨、營地位址等種種,都還有待改善。這些硬體設施除了政府主管單位的建設外,由岳界與工商企業捐贈或協助興建,以及熱心認養維護,也是可以再加強登山健行活動安全的項目。
多年來,林務局曾經在許多山區建設有不同等級的山莊與登山步道,服務登山健行的遊客,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也在南湖大山與奇萊山區建設有現代化的太陽能山屋,岳界自力捐建的則有雪山瓢簞山莊、奇萊山奇萊山莊、南湖大山雲稜山莊等,但是山友在使用這些山莊的行為表現,距離國際水準可還差了一大截,曾經陪同外國友人攀登台灣高山的同好,一定會有感觸良多的經驗。
目前台灣高山地區,除了中部橫貫公路附近,幾乎都沒有民營的山莊,林務局經管的山莊,有些雖已須要整建,但是仍因缺乏經費尚未改善,在這方面岳界也可以提供資訊與建議給經辦人員參考,甚至像外國那樣,爭取民營做為服務事業,也都是可以考慮的目標。
關於整建山徑步道與指標方面,遊客缺乏公德心的破壞行為是必須要制止與改善的問題。登山社團結繫塑膠路標條子的行為,有時候除了指引方向也還兼有宣傳社團名聲的作用,不過這個問題也可以研究推廣使用地圖的知識,與建設永久性的指標,並將登山健行路線做有系統的標準化來解決,像紐西蘭、日本等先進國家的作法那樣,對國內外同好都很便利才好。
登山社團以區域性地利之便,認養山區的步道系統與硬體建設,是許多先進國家行之已久的方式,苗栗地區山友以維護馬那邦山的步道,來紀念在喜馬拉雅山區登山殉難的山友徐慶榮,新竹市救難協會以維護大霸尖山山區的安全為己任,都是可以比照推廣的做法。
七、建立登山活動對安全管理的觀念
遠程高山由於景色壯麗,挑戰性又高,一直都是山友嚮往的目標,也是台灣地區登山社團舉辦活動的重頭戲,但也是山難事件最容易發生的地方,如果沒有建立活動安全管理的觀念,缺乏周詳的攀登計畫與適當的行前準備,就貿然進行遠程高山活動,是很危險的行為。
目前大部分登山社團對登山活動的安全管理缺乏整體的概念,對參加遠程高山活動成員的要求多半不高,尤其是一些所謂大眾化高山的路線,參加者往往是才登過幾次近郊小山,對登山運動有興趣但是還沒有什麼概念,而這樣迷迷糊糊的跟著隊伍登了幾次高山後,就常被人誤認或自以為是經驗豐富了,許多山難事件的迷途遇難或失蹤者就有不少是這種類型的人。
對於例行的假日郊山活動,有許多登山社團都是以例行義務性服務的方式來進行,有時候同一天就安排了很多條登山活動路線,但是絕大多數的登山社團沒有對這種郊山活動做山難留守的作業,也沒有當作是未來攀登高山的準備訓練,因此基礎知識與技術不夠紮實,即使到後來參加遠征海外高山活動,也是一樣還有華而不實的問題存在。
所有的登山活動,都是要從較低的地方往高處起攀,由近處愈走愈遠。如果沒有學好走路就想跑得飛快,將會是很困難的事。推展登山運動也應該要有一樣的觀念,只有老老實實從基本做起,才是可以穩健發展的做法。如果要發展登山運動,就必須認真的從最根本的活動安全管理與山難預防開始改善,否則只會不可避免的繼續發生山難,而不是推展登山的運動了。
結論與建議
本文是以作者實際參與登山活動從實務上接觸所得的綜合報告,由於從事登山活動須要花費大量時間、體力與費用,可能學術界人士長期參與者不多,沒有真正瞭解台灣地區登山活動的狀況,也尚未為登山活動建立學術性的理論基礎,而目前的登山活動者也都以業餘休閒的心態進行活動,缺乏對所需要的知識與技巧形成專業研究的條件。因此建議學術界對登山活動進行全面研究,建立相關的理論架構,用以發展教育訓練制度,有了共識的體系之後,才能對登山活動的安全管理,產生可行性的根本上的影響。
目前政府單位中,有關登山活動的相關行政主管機構事權很分散,經辦人員大都是經理行政業務的公務人員,對登山運動缺乏瞭解,也很少受過相關的訓練,實際參與登山活動的機會不多,因此對登山活動硬體設施的規畫,與活動內容的督導管理,常不能切合實際。建議政府相關主管單位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能設置專責單位或機構,對相關的業務經辦人員施以必須的講習訓練,這樣才能從政策性與行政業務部門著手督導登山活動,進行相關的安全管理。
登山活動的安全管理,不外乎對登山活動者行為的約制,與活動場所的環境整建,最終目標則是人與自然能和諧相處,以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在探討現代社會人的休閒行為時,不妨想一想生活於山地的原住民的經驗與技巧,尤其是歷代傳承得以在山區進出自如的狩獵文化,其中穿梭在林野,往返於山與溪谷間的智慧,也是先民文明的結晶,在政府禁獵之後,如何繼續傳承人與自然相處的能力,做好登山健行活動的安全管理,也是值得研究的課題。
參考文獻:
1 森林遊樂論述選集 1985 台灣省林務局。
2 發展國民旅遊研討會報告 1988 交通部觀光局。
3 台灣登山百科全書 1981 戶外生活圖書公司。
4 山難防救研討會專文集 1988 內政部營建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5 山岳遭難救助技術教科書 1983 日本文部省。
6 登高成功的步驟(登山與技術)1985 日本文部省。
7 登山 1983 日本山岳會。
8 The Handbook of CLIMBING. 1990 British ountaineering Council.
9 MOUNTAINEERING:The freedom of the hills.1992 The Mountaineers
Society (Seattle,Washington,United St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