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健行登山會 -- K2王者之山
正在加載......
中華民國健行登山會
進階搜尋
X
 
會員帳號 :
會員密碼 :
忘記密碼    加入會員

K2王者之山

 

 

 

王者之山 K2

 

 

 

文/繪圖 張文溪.照片提供/江國華

K2情懷

黃一元兄的「雪豹計劃」,這幾年不僅揮汗縱橫中亞天山帕米爾,成績輝煌,令人為之雀躍;今年七月轉而南下至南亞喀喇崑崙山脈,更令我眼睛一亮。為時一個月的巴托羅冰河行,顯現一元兄旺盛的企圖心與組織能力,誠為有志海外遠征者效法學習的榜樣。

雪豹計劃目標或許並非針對K2,但這幾年在天山的成績有目共睹且無庸置疑多年共處培養的登山伙伴情誼與默契,如此可貴的登山價值,需要長期獻身與維護,絕對是進軍巨峰最重要的一環。其中沒有捷徑,也沒有現成人才,只有堅定決心默默耕耘。

衷心祝福「雪豹計劃」能一一完成!

國人前進喀喇崑崙
 

K2東面

國人前進南亞喀喇崑崙山脈親近K2,在此之前有兩次記錄,均取道中國新疆拜訪K2。1999年6月,攝影家江國華與金飾設計師江永達從新疆進入,這是台灣最早探訪K2的兩人,不僅親見心仰已久的K2,還深入Skayang Lungpa冰河旅行,拍下迦舒布朗峰群(Gasherbrum Group)神秘的北面。江永達早幾年締造卓奧友峰(8201m)登頂記錄,江國華的鏡頭指向高原與人文景象,此次探訪,拉近了國人與喀喇崑崙山脈的時空距離,尤其從北側探視迦舒布朗峰群,更屬難能可貴。
 

第一支K2遠征隊

第二次是千禧年2000年6月,臺灣喜瑪拉雅俱樂部(THC)與中國登山協會(CMA)組成海峽兩岸喬戈里峰聯合登山隊,企圖聯手攀登K2,這是繼1993年兩岸成功登頂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後的再度聯攀;隊長是來自在美國創業有成的周德九先生(45)、隊員王金榮(40)、謝祖盛(27)、謝江松(53)及香港楊家聲五人;中方隊長為西藏人桑珠(46),為1975年珠穆朗瑪峰登頂者,攀登隊長次仁多吉(39)、隊員為加布(40)、邊巴扎西(34)、拉巴(35)、札西次仁(34)、齊米(34)、洛則(38)、阿克布(37)共九人,年代電視台派出三人攝影隊,加上基地營人員組成一支為數20人的龐大隊伍。

中方隊員均以「完登14座8000米巨峰」為終極目標(即所謂8000ers` Collector),九人中平均每人有五座完登記錄,實力驚人,我隊則有王金榮7800公尺及周德九7500公尺的記錄。隊伍排除萬難,如期於2000年6月1日出發,預計以三個月時間完成此巨大任務。

K2北面

儘管中方派出實力堅強的西藏隊員協助,但這一年刁鑽的氣候與雪崩對所有攀登隊伍,均毫無機會可言,讓所有隊伍止於第一營前,而台灣第一支隊伍在營地苦守長達兩個多月,依然黯然俯首稱臣於K2之前。

1993年吳錦雄首次成功登上珠穆朗瑪峰後,七年之間臺灣少有大膽挑戰喜瑪拉雅的探險活動,K2隊成立之初,即引發大幅想像,然而,隊伍出發後,冷靜下來,寧以務實態度面對,認為現時條件下,這支隊伍不應有過度的機會主義-這是我所了解的K2隊心情-周德九最後從K2撤營,符合K2的現實面,亦是尊重自然與人性相容的最明智抉擇。

就喜瑪拉雅層級攀登而言,K2的困難度絕對是名列第一,挑戰K2,無論在技術層次或心理層面,攀登隊員均需累積相當歷練與磨練,才能面對如此超級巨峰!


K2王者之山

1856年9月印度測量署蒙哥馬利中尉(Lt. T. G. Montgomerie)自喀什米爾對喀喇崑崙山脈山峰作一系列觀察,在其報告中有一座編號為K2的巨峰。

K2峰正式被承認的高度是8611公尺,由9個不同測量之長期監測後所得,為世界第2高峰,高度雖略低於聖母峰237公尺,但由於高度超卓且基盤較高,山下台地已達5000公尺,另一方面此峰主體多由造山運動時受擠壓迸出地表的花崗岩構成,抗拒風化能力很強,K2峰因而得以峻拔聳立之姿,屹立千萬年。

K2,當地巴提語(Balti)稱之為喬戈里(Chogori),意為雄偉的山;藏語稱為Mchog,即「崇高」之意。

1861年印度測量署英人奧斯騰上校(Captain H. Godwin Austen),首次嘗試攀登此峰,後人將此峰命名為奧斯騰峰(Mt. Godwin Austen)以為紀念,早期地圖以此名標示,但近來正式地圖均採用喬戈里峰旁標示K2,由於K2兩字簡潔有力,世人多直稱K2。

第一個從近距離看到K2山容的英國楊赫斯班少尉(Lt. Younghusband),1887年從北側翻越Mustagh Pass進入印度探險途中突然發現K2,報告上說「如同一個完整的圓錐體聳立在18公里外……一直延伸到難以置信的高處」。

K2峰共有七條稜線,脈絡分明,山形恰似一座尖錐形的金字塔,陡峭峻拔、直衝九天,堪稱喀喇崑崙山脈中的帝王峰,它是王者之山。任何角度觀看K2,都是一座不可輕視的山峰,它的七條稜脈自四周的冰河中,陡峭筆直拱昇而上,如同數個金字塔聚合在8611米的高峰。

K2距離海洋1500公里,幾乎是埃佛勒斯峰(珠穆朗瑪峰)與海洋距離的兩倍,所以不受印度洋季風影響,大陸性氣候徵象極為明顯,但K2呈現的卻是多變的氣候樣貌,往往由酷熱天候與天寒地凍的極低溫相互交替。

攀登K2,無論從南北兩側,行程均非常遙遠。不管從東南阿布魯茲山稜(Abruzzi Ridge),或從北方喬戈里冰河起登,淨攀高度均在3600米以上。除了長達十天渡河跋涉抵達基地營,再從3900公尺的基地營將攀登所需裝備糧食燃料等運送到前進基地營(ABC),如1994年的美英K2聯攀隊,共僱用47隻駱駝運補到基地營,基地營以上由5名雪巴與6名隊員再向上運送,歷經17天才準備攀登就緒。
 

早期探險

1857年K2峰高度經量測公告後,吸引了無數探險家,至1954年人類首次登頂K2峰止,幾近百年方竟其功。

史上第一支前往K2的登山隊是1902年由艾肯斯坦領隊,登山隊由巴基斯坦斯喀杜(Skadu)村出發,經巴托羅冰河(Baltoro Gl.),再繞過6256米的馬博峰(Marble Peak, 6,256m)後,看到奧斯騰冰河上方的 K2峰。

1909年,義大利阿布魯茲公爵(Duke Abruzzi)率領一支13人組成的義大利登山隊,發現唯一看來較有希望攀登路線一東南稜,隊員中出色的攝影家V. Sella,帶回許多寶貴的鏡頭及正確的巴托羅冰河地圖。

1938年,美國第一支K2遠征隊共6人,由休斯頓(Charles Houston)領軍,從印度大吉嶺徵調六名雪巴人,以加強攀登實力。休斯頓與佩索特(Paul Petzoldt)兩人攀登至7925公尺折返,是此次上攀最高點,也是歷年最高記錄。

1939年懷斯勒(F. Wiessner)率領的第二支美國K2登山隊,路線營地均大略與1938年隊伍相似。登頂隊伍三名隊員在雪崩中全數被捲走,另外英勇的三名雪巴三度搶救困在山中的一名隊員,也消失在無情的風雪中。

1953年8月,美國第三支K2登山隊,由休斯頓再度領軍;已上攀至7772公尺,為運送腿部靜脈血栓的隊員吉凱(A. Gilkey)下撤,在一處長達90公尺冰坡,貝爾(G. Bell)不慎滑落,將其他五名隊員一併絆倒,唯一沒有滑落的隊員蕭寧(P. Schoening)利用兩支冰斧確保,將他們全部制動。四天後在挑夫協助下返回基地營,吉凱消失在那場滑墜的混亂中,美國隊在K2的奮鬥史,再次以悲劇收場。
 

1954年K2首登

1954年四名科學研究員與一支12人隊伍結合成的義大利攀登隊,由戴西奧教授(Prof. Ardito Desio)擔任總領隊,隊伍中尚有尤拉上校、三名巴基斯坦陸軍運輸官,及一名地形學方面的助理研究員。

從阿布魯茲稜線開始到K2雪肩都設置有固定繩,各營地均備有充足的糧食與裝備,並利用絞盤與滑輪將重裝備送上稜線,4月30日甚至派人乘坐飛機進行空中勘查。

隊伍有500名挑夫負責運送所有裝備到基地營,跋涉途中雖因挑夫問題導致行程延誤,但5月底基地營與第一營趕建完成,第四營亦於6月16日設置完成 ,他們遭遇連續十天的惡劣天候,此期間隊員卜克索(M. Puchoz)因肺水腫於6月21日病逝於第二營,六天後他葬在1953年悲劇犧牲者吉凱紀念碑附近。

此外,隊員弗洛瑞安尼尼(C. Floranini)在使用1953年留置的固定繩時,因繩索斷裂滑落240米,奇蹟般地未發生任何嚴重傷害。第七營設在1953年第八營位置(約7500公尺),三天後在7770公尺處建立第八營,7月30日最後一個營地,即第九營設在8060公尺處,7月31日,康帕羅尼(Achille Compagnoni)與拉捷迪利(Lino Lacedelli)兩人在氧氣耗盡狀況下成功登頂。
 

K2登頂50週年2004年—路線總整理

受到美國911攻擊事件影響,進入巴托羅冰河的健行與登山活動減少到往年的四分之一;2004年,K2登頂50週年,巴基斯坦的入境才稍稍恢復,但是比起第一高峰聖母峰2003年登頂50週年高達80隊的盛況,K2可說極盡冷清。

然而,在最頂尖登山家的眼中,K2王者之山的地位依然牢不可破,國際山岳界公認巴托羅冰河位居顯目的山岳舞台。攀登K2的每一支遠征隊,成功與否都受到應有的重視,任何一條新路線或一道難關的突破,立即引發全面的注意與討論。

K2的偌大舞台在脈絡分明的七條山稜與其所夾歭的巨大山壁,目前七條山稜都完成首攀,這是無數知名及不知名世界頂尖登山家前仆後繼的成就,茲將「K2首登及路線1954~2004」整理如下表,希望提供山友較完整的概念。

K2 首登及路線 1954~2004

登頂日

登頂者(年齡)

國別

路 線

備    註

1954.7.31

Achile Compagnoni40

Lino Lachedelli29

義大利

義大利

東南稜

首登,2人登頂,死亡1人

義大利登山隊,總領隊為戴西奧教授Porf. Ardito Desio57

1978.9.7

1978.9.8

James Wickwire37

Louis Reichardt35

John Roskelley29

Rick Ridgeway27

美國

美國

美國

美國

東北-東南稜

3人無氧登頂

領隊James Whittaker48)等13

沿1976波蘭路線上抵7700m,橫渡阿布魯茲脊(東南稜)登頂。

1981.8.7

大谷映芳 34E. Ohtani

Nazir Sabir27

日本

巴基斯坦

南南西稜

隊長松浦輝夫(47)等14

1976年英國Chris Bonington首啟西面山稜,至1981年日本隊完成此新路線。

1982.8.14

1982.8.15

坂下直枝(35N. Sakashita

柳澤幸弘(27Y. Yanagisawa

吉野寬(32H. Yoshino

高見和成(37K. Takami

重野大肚(39T. Shigeno

川村晴一(34H. Kawamura

禿博信(30H. Kamuro

日本

日本

日本

日本

日本

日本

日本

北稜

7人無氧登頂,2人遇難死

隊長新貝勳(53)、攀登隊長小西政繼等19

基地營起攀登高度達4700ABC5000m)起平均坡度45度以上。

中國大陸開放北側攀登第一隊。

1986.7.8

Jerzy Kukuczka

Tadeusz Piotrowsiki

波蘭

波蘭

南壁

(South Face)

Alpine Stype攀登法,經過長達一個月艱險的轉折後攻克。

登頂下山途中Piotrowsiki因冰爪繫帶崩斷鬆脫而墜崖喪命。

1986.8.3

Peter Bozik

Przemyslaw Piasecki

Wojciech Wroz

捷克

波蘭

波蘭

南南西-東南稜

典型K2山稜節節築高的上昇斜線,最戲劇性的一條路線,因此有Magic Line之稱。

攀登最大障礙在毫無預警的雪崩。

1991.8.15

Pierre Beghin

Christophe Profit

法國

法國

西北脊-西北壁-北稜

無架設固定繩及設置固定營地

1994.6.24

Juan Oiarzabal

Alberto Iñurrategui

Félix Iñurrategui

Kike de Pablo

Joan Tomás Gutiérrez

西班牙

南南東-東南稜

Juan Oiarzabal領軍的大隊伍,從Cesen Route接上東南稜登頂。

1986年南斯拉夫Tomo Cesen開發了這條底部上抵稜脊接上東南稜的新路線,後稱「Cesen Route」。

製表:張文溪 2005/9/11


K2路線圖

南面

西南

北面

東北

自從1954年義大利登山隊首登成功,至今半世紀間,已有200多人踏上K2頂峰,構築K2如金字塔般山形的七條稜脊,亦為登山家逐一克服,代價是平均每三人登頂便有一人喪生,這個望之怵目的數字,是148000公尺級巨峰中,喪亡數字比例最高者。

1986年夏天是K2山區的大成功也是大災難,歷年最多有27人成功登上頂峰,13人死亡,其中7人於登頂後命喪下山途中,包括兩位女性登山家Liliane Barrard(法)和Julie Tullis(英)。

是年,波蘭人汪達(Wanda Rutkiewice)是第一位登上K2的女性,先前她已有兩座8000 公尺高峰的記錄,其後於1992年喪生於金城章嘉登峰途中。歷年登頂K2共有五位女性,其中三位喪生於K2下山途中,另兩位亦在其他攀登過程中失蹤身故。

未來課題

2002年12月波蘭藉Krzysztof Wielicki首度嘗試K2冬攀,由中國新疆方向北稜到達7750公尺。至2003年止,14座八千米巨峰中已有七座完成冬攀,多為波蘭隊伍。

問光榮的波蘭人還有什麼遺憾?K2西壁(West Face)必定名列前茅。

1992年Wojciech Kurtyka與瑞士Erhard Loretan只攀昇至6400公尺,1994年Wojciech Kurtyka兩度失敗。英國登山家雖多次嘗試,K2七條路線首登成果與之絕緣,對歷史悠久的不列顛王國而言,西壁路線或許還留有扳回一城的機會。
 

《主要參考資料》
1. K2-CHALLENGING SKY, Roberto Mantoyani & Kurt Diembrger, The Mountaineers Books
2. THE AMERICAN ALPINE JOURNAL, AAC
3. THE ALPINE JOURNAL, ALPINE CLUB
4. K2: THE STORY OF THE SAVAGE MOUNTAIN, Jim Curran, The Mountaineers Books
5. TREKKING IN THE KARAKORAM & HINDUKUSH, John Mock & Kimberley O`Nell, Lonely Planet
6. K2巨峰的挑戰, Reinhold Messner, 楊克明譯, 聯經出版
7. 中國登山指南,史占春,成都地圖出版社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