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韓國山岳團體訪華交流-棲蘭山
國際組丁雲芝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全民運動處為落實推展國際山岳觀光政策,將國內壯麗山容及優美旅遊環境介紹給外國登山團體、媒體及旅遊業者,並配合「2004台灣觀光年」,協助中華民國山岳協會與中華民國健行登山會舉辦日本、南韓山岳團體的訪華交流活動,期藉國際登山路線之推展,帶動國外來台觀光旅遊風潮,以達「觀光人口倍增計畫」之目標。
主辦單位:中華民國健行登山會
指導單位:行政院體育委員會、行政院新聞局、交通部觀光局、
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榮民森林保育事業管理處
行 程:
10月4日 韓國仁川→中正機場→飯店(宿)。
10月5日 飯店→慈湖→大溪→巴陵(午餐)→明池森林遊樂區→明池山莊(宿)
10月6日 明池山莊→管制站→登山休息站→130線檜木森林步道→神木園區→登山休息站(宿)
10月7日 登山休息站→天然更新林→160線檜木森林步道→鴛鴦湖管制站→
鴛鴦湖生態保留區→棲蘭山森林遊樂區→棲蘭山莊(宿)
10月8日 棲蘭山莊→宜蘭→濱海公路→台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飯店(宿)
10月9日 飯店→故宮博物院參觀→午餐→中正機場→韓國仁川
棲蘭位於宜蘭縣大同鄉,有台灣檜木原鄉之稱,為全球冰河孑遺、世界級的國寶活化石生態區,區內屬檜木家族的扁柏林,株株巨靈參天,通直挺立,氣勢磅礡;明池座落在北部橫貫公路最高處,又名「池端」,是一個海拔約1150公尺的高山人工湖泊,四周原始森林密佈,終年煙嵐繚繞,景色迷濛曼妙,有「北橫明珠」的美譽;鴛鴦湖自然保留區位於大溪事業區,全區面積374公頃,湖水面積3.6公頃,湖之四周為沼澤地,面積2.2公頃,週邊山坡地為檜木天然林,水生植物中有東亞黑三稜、小葉四葉葎、針葉苔及白刺子莞等四種新紀錄植物,彌足珍貴。退輔會森林保育處自1961年起即予全面保護,1973年劃為全國第一個「自然保護區」,1986年行政院農委會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為「自然保留區」,並指定退輔會森林保育處為管理機關,自然生態保持相當完整,被譽為國內目前保護最完整之自然保留區,提供學術研究及生態觀察使用。
100線林道內設有新開發之檜木生態觀察步道,在短短不到30分鐘的步徑路程,可觀察到國寶級檜木生老病死自然生態的演替,巨檜千百年來與大自然環境搏鬥的滄桑史,似乎歷歷在目,令人讚歎其巍峨壯觀。160林道兩側為巨大檜木純林,自1969年起森林保育處運用天然下種更新方式,藉由天然林之自然環境力量,配合人類智慧與技術完成森林更新,經過適當之整理與經營,原始林之上層原有檜木健康高大,下層幼齡檜木密佈茂盛,使台灣珍貴檜木達永續經營,並兼顧自然生態保育、林相景觀、國土保安、水源涵養、保護野生動物及珍貴資源等多邊效益,並開闢步道,作為生態旅遊景點,展示森林永續經營之成果。
擔任代表團團長現任韓國山岳會名譽會長之文熙晟先生曾任韓國天然氣公社社長及韓國電力公司副社長,於早期發展核電工業時期曾多次來台,參與台灣與韓國核能電力開發;副團長韓國登山學校校長李仁禎博士,為現任大韓山岳聯盟副會長,並在韓國山岳界擔任多項要職;三位女性團員中吳銀善今年登頂珠穆朗瑪峰,目前已攀登歐洲、北美洲、南美洲與非洲最高峰,可望成為南韓第一位完成世界七大洲最高峰之女性登山家。
大韓民國,Republic of Korea由20至60年代貧困國家,經由高儲蓄率及高教育水準,在短短不及40年間飛速發展,雖於1997年遭遇金融危機,但在全體國民同心協力之下於短時間內克服,重獲世界媒體矚目;至2002國內生產總值(GDP)達2,766億美金,躍昇為全世界第12位經濟大國;2003年4月外匯儲備1,236億美金,為世界第4位。2003年平均國民所得為10,013美金。
位於亞洲東北部,是與大陸連接的由北向南伸展的半島國家。半島南北長約1000公里,東西最短距離?216公里,總面積22萬平方公里。半島的西北部與中國的東北部接壤,鴨綠江和圖們江是韓國和中國以及俄羅斯的國土分界線。半島東北部的東海與日本相望。地處溫帶,四季分明,境內多山,約70%為山地,最高峰為濟州的漢拿山(海拔1950m)與智異山(1915m)、雪嶽山(1915m)並列為韓國三大名山;山雖不高,因多係花崗岩山體,入目均為巨大岩峰,山形壯麗直聳入雲,峽谷深狹陡峭,展露秀麗北國風情。
目前設立國家公園20處,包含各類氣候情況和地理特徵如山岳、海岸及海島,除了顯現不同自然風貌外,也包含多樣生態體系。由於位處較高緯度,森林成長速度較慢。韓國的國家公園提供了良好森林保育體系,若將林木從幼苗至成材分為10個等級,可以發現約77%等級在9至10的林木生長於國家公園區域,事實上,許多國家公園森林幾乎涵括了等級8的林木。
在結束棲蘭山國際登山路線活動後,代表團於10月8日下午由本會翁注賢理事長陪同,於行政院體育委會與全民運動處處長謝季燕座談交流推展登山運動的經驗及相關對策,由於時下韓國與台灣年輕世代都缺乏岳界前輩對登山運動之熱衷,希望未來能加強兩國大學登山社團交流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