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健行登山會 -- 那些年的台灣百岳故事 / 黃福森
正在加載......
中華民國健行登山會
進階搜尋
X
 
會員帳號 :
會員密碼 :
忘記密碼    加入會員

那些年的台灣百岳故事 / 黃福森

 那些年的台灣百岳故事
 
前言:今日登山路線資訊完整,不復往日的高度挑戰性,有登錄的百岳完成者亦於1981年達到100名,登山者已無法再藉由完成百岳獲得名利,於是「百岳」真正回歸到爬山人心目中最單純的意義。
文 黃福森
那是個台灣高山還荊莽未開的時代。
台灣高山百岳運動的發端
在台灣省體育會山岳協會的招開委員會上,身形略胖的沈送來先生,對於大多數的會員瘋狂地加入成立於民國55年的「五岳俱樂部」,搶攻玉山、雪山、南湖大山、大霸尖山、北大武山,來爭取完成先後次序的排名,有感而發地提出:「加入五岳俱樂部算什麼?我們成立百岳俱樂部!」大部分人聽過就算了,但是山界四大天王之一的林文安先生,卻開始著手策劃,在後來的例會上提出口頭及書面提案,開啟了台灣高山的百岳運動。
林文安先生選定百岳的標準有三項:高於一萬英尺、在地圖上註有山名、有三角點為優先選定標準,並特別說明所選的山名不擬變更。當時林先生把日據時代的台灣地形圖上「日尺」(一萬日尺=3030公尺)當作是「英尺」(一萬英尺= 3,048公尺),所以事實上有五座低於3,048公尺的高山,是在陰錯陽差的狀況下,進入了百岳的名單。
 
百岳俱樂部的成立
1972年12月5日,林文安選在日人台灣山岳會的成立紀念日,在百岳編號100號的羊頭山上,正式宣告成立「台灣百岳俱樂部」,並且特地安排了不參加百岳俱樂部的邢天正先生為當次登山活動的值勤嚮導,期望促成山岳界和諧的象徵。當時,邢天正的理念是「為興趣而登山,不求名者,自可不加入任何俱樂部」。俱樂部成立後,帶動了台灣高山的攀登風氣,林文安以提供記錄、帶隊攀登等方式,對當時有志於台灣高山的山友,提供了極大的鼓勵與協助,可惜於1975年5月20日在帶隊攀登中雪山的途中,因在風雨中找尋退路受困,心力交瘁而罹難。
著名的古道學者,也是第八位完成百岳的楊南郡先生,曾在野外雜誌中描述林老的典範及作風,「他登山講究嚴格的Team Work,隊員間要求彼此的合作,準備充分,建立領隊的權威,絕對聽從領隊的話。」
 
精心安排的百岳名單
從全台灣已知的263座3,000公尺以上高山所選出的百岳名單,雖為一時之選,但也許是為了要讓爬山的朋友,在各山區中走得更深入,林文安先生把一些山勢不顯的肩狀稜,例如喀拉葉山、駒盆山、加利山、合歡西峰也選入;另外,為了讓百岳平易近人,讓初學者嚐嚐甜頭,也選入了平易近人、行程不長的石門山、合歡東峰、關山嶺山。選定的百岳,在各山區及路線上的數量分布大致均勻,可以說爬完百岳,就是大致上完成台灣地區高山的巡禮。
一般完成百岳的人,大致要經歷30~36次的登山活動,行程包含單攻及縱走路線,各需2到10天不等時間,其間登行陡坡、下切溪谷,攀危崖、走瘦稜,倘佯於高山草原湖泊,悠遊於巨木森林,看盡台灣高山風華百態,都能留下深刻的難忘回憶。
 
百岳的先行者──四大天王
其實在百岳俱樂部成立前,在台灣高山地區活動較頻繁的,共有邢天正、林文安、丁同三、蔡景璋四人。邢老47歲開始登山,是台灣高山活動歷史中,走得最深入的第一人,曾將調查記錄整理為「台灣高山明細表」;還從其中,依照山勢選出了「十峻」、「十崇」、「九嶂」等名山。
最早是在野外雜誌的登山用品及刊物展覽會上,將他們四人稱為「四大金剛」,在林文安先生發生山難時,記者因輾轉相傳而寫成了「四大天王」,成為目前登山界對這四位前輩的尊稱,感念他們蓽路藍縷、以啟山林、對台灣高山的開拓貢獻。
 
台灣百岳的未來路
1978年戶外出版社出版了《臺灣百岳全集》,書中計畫將前100名完成百岳的名單及經歷介紹輯入,在當時造成很大的轟動,間接影響了當時百岳的攀登風氣。不過,有登錄的百岳完成者已於1981年達到100名的數字,登山者已不容易藉由完成百岳獲得名利,登山路線資訊日漸清晰明朗,不復往日的高度挑戰性,百岳的數字也不再代表登山的實力,「百岳」真正回歸到爬山人心目中最單純的意義。
邢老對當時百岳大競賽的風氣,曾表示「登山似是可獎勵而不可鼓勵的活動,鼓勵別人登山而出了事,那將受多大埋怨。還是應當慢慢爬,沒完成百岳者,不要再趕時間、造紀錄、爭名次了。」如今,有志百岳者,若專心一意,可在半年內完成;也有山友走了三、四十年還未完成。有人行色匆匆,急於增加百岳的登頂數字;也有人慢慢享受,打開身心靈所有的感官品嘗攀登過程中的喜怒哀樂。
愛山的朋友,你呢?
 
 
 
 


gotop